寂靜處精舍法壇

 
     
  简繁转换 - 简体  
     
  原始佛教(佛陀時代的佛教)並沒有寺院、庵堂這種名稱,通常都是講「蘭若/阿蘭若」(梵語:Aranya,佛教名詞),原意是指森林,引申為“寂靜處、空閒處、遠離處”,躲避人間熱鬧處之地,可供出家人靜修之用,或一人或數人。簡單說,「寂靜處就是一位或者數位出家人聚在一起,在那裏修行辦道,若你在那地方,那地方就是你的寂靜處!  
   
在釋迦牟尼佛時代,佛陀在某一個地方講經說法,通常在經典中可以看到,譬如講「靈鷲山」,祇是一座山的名字;「竹林精舍」,其實「精舍」就是根據「寂靜處」來的。當時釋迦牟尼佛隨便找一個樹林,那就是一個說法或舉行法會的地方,沒有甚麼簡陋的庵堂或宏偉的寺院  
   
如果去印度,去看八大聖地,尤其是渡化五比丘的地方鹿野苑,很多人以地上還有磚的痕跡及地理基礎等,誤認為在原址的地面上曾有一所建築物,其實並不是如此;地上的磚本身就是用來劃成一個界線,很莊嚴的在那裏或修行、或說法的一個地方,可稱作為「壇」,有些則是休息的地方。
可以到菩提迦耶去看,那裏本來就沒有房子,它是用磚做一個界線,表示這個區域是幹甚麼的,那個區域是讓甚麼人住的,還有佛陀住甚麼地方……等等。其實放眼一看,不過就是一塊平地!
如果看到的是樹林呢? 你就明白佛經所說何謂「頭陀要“樹下”一宿了」。
如果看到的是墓地? 你就明白當時的出家人/修行者,隨便找一片墓地旁邊過日子;那些地方也可以被稱作「精舍」或「法壇」,是用來作修行的道場。由此種種,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經濟的環境關係。
 
   
出家人住的地方都稱之為清淨的地方,也就是現在一般人說的「精舍」,其實中文的意思是「清淨的地方」。甚麼「寺、院、庵、堂都是中國人後期建立起來的
再者,佛陀入滅後,才有「殿」或「塔」的名稱在經典上出現。
 
   
既然原始佛教修行的地方那麼簡單,為甚麼現在佛教的寺院都是富麗堂皇? 大家會想,這些宮殿式的寺院是怎麼形成的?
這是原始佛教到了後期,尤其佛教傳到中國之後,由【華嚴經】裏面說到不同的世界,講到國土就有國王,或講剎土就有佛的願力世界……。
亦有講到帝釋天、忉利天(意譯“三十三天”)之主,他們全部都有宮殿而釋迦牟尼佛沒有宮殿,出家眾也沒有;出家眾成為人天師範,怎麼還那麼貧窮的樣子呢? 所以才以天道的宮殿來作為僧團的一個環境,就是這麼慢慢形成的!
可以說從唐朝以後,慢慢形成了中國寺院的特色,有殿堂、有寮房……,譬如說一個大叢林,有九殿四十八堂,這都是從百丈懷海禪師創立起禪宗叢林,制訂清規,才有了這一些佛教化的建築物!
 
   
  參考資料:
本網頁
 
 
> 智慧寶庫
>> 佛學淺談
>>> 三十三天的會所
 
佛教金剛乘中心(法國)   http://www.vajrayana.asso.fr
> 佛學理論
>> 懷念佛陀
   
> 智慧廣場
>> 佳文
>>> 盼望明天的喜悅